第二届中国国际固废处理与生态材料学术交流会召开
近日,以“科技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固废处理与生态材料学术交流会”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来自国际、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界代表60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院士,中国硅酸盐学会秘书长晋占平,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处长杨尚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主任陈克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朱书全,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建筑固废专家Takafumi Noguchi,韩国公州大学教授、韩国固废学会理事长Jinman Kim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由中国硅酸盐学会主办,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承办。开幕式由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理事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栋民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中国硅酸盐学会秘书长晋占平在致辞中指出:“过去30年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数以亿吨计的工矿业固体废弃物,如何对这些固废加以有效利用成为二次资源,减少对天然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负荷,已经成为我们必须共同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社会生态问题。固废的产出涉及冶金、电力、煤炭、化工、铝业、矿业、城建等诸领域,中国和国际上许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都进行了很多理论研究和工业化应用,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许多机构还成立了重点试验室和技术中心,专门进行固废处理和生态材料方面的研究应用,一些企业也进入该领域。鉴于固废的多行业产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生态治理的强烈需求和硅酸盐材料的共同学科基础,以及已经形成的专业技术和人才队伍,2015年中国硅酸盐学会适时成立了固废分会。固废分会成立一年来,在组织同行开展国内外学术技术交流与协作,进行成果对接与转化,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与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处长杨尚宝对固废分会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一是要用技术创新、科技引领来推动固废工作发展;二要把固废工作当作一个产业来发展;三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要注重团队合作;五要加强国际合作;六要加强基础教育和人才培养。他说,国家发改委以后会关注固废利用,配合大家的工作,做好政府服务,推动固废产业的健康发展。
陈克新介绍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负责材料与工程相关的基础研究项目的申请和受理,在许多方面涉及到了固废的无害化和资源化相关研究。希望通过对基础科学的研究,将固废研究应用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和高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还注重推进国际合作和交流,设有国际合作申请项目。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院士作了题为《推进绿色制造,建设绿色家园》的专题报告。他从人类历史演进、社会发展、人与环境关系的宏观视角,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理念,诠释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他又从绿色制造谈到低碳循环发展,从工业废渣谈到高性能混凝土,高屋建瓴、生动地向与会代表传递了绿色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美好前景。
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建筑固废专家Takafumi Noguchi介绍了《混凝土和非铁基矿渣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再生利用》;韩国公州大学教授、韩国固废学会理事长Jinman Kim的报告题目是《快速空冷制备钢渣基快硬水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代世峰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煤型稀有金属矿床》;同济大学赵由才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中国固废技术处理25年》;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千人计划专家JinderJow博士的报告题目是《粉煤灰分级利用的思路与发展》;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介绍了《我国垃圾焚烧技术发展及展望》;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倪文介绍了《尾矿的高附加值、大宗创新利用》;国家能源高铝煤炭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孙俊民的报告题目是《粉煤灰资源化利用与循环经济》;北京宝贵石艺科技公司董事长张宝贵介绍了《维护生态环境——变废料为原料是一条路》,他的一句话引发与会代表的共鸣:世间本无废物,废与不废,不在物,在于人。
此次会议涵盖的行业和专业领域范围广、信息量大,参会人员数量多,主会场结束后会议特别设立了7个分会场进行学术交流:煤矸石与粉煤灰专委会报告、冶金渣专委会报告、建筑固废专委会报告、工业副产石膏专委会报告、青年委员会报告、工业与市政固废英文分会场、研究生论坛。整个主、分会场在两天里共推送了87篇现场交流学术报告。
会议同期召开了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选举增补了理事和常务理事,新成立了6个专业委员会:煤矸石与粉煤灰专委会、冶金渣专委会、建筑固废专委会、工业副产石膏专委会、危废专委会、有机固废专委会,以及3个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青年专家委员会、企业家理事会等9个组织。目前,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是目前我国固废领域最大的学术团体,各委员会共有400多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
(转自:中国建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