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集中多学科科学家攻克北方雾霾成因
3月9日,李克强在陕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周卫健发言,她发言的主题,是建议集中多学科科学家攻克“我国北方雾霾的成因、发展趋势、环境影响与应对”研究项目。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坚持打好蓝天保卫战,加强对雾霾形成的机理研究,提高应对的科学性、精准性,这真是说到我们科学家的心坎上了!”她兴奋地说,“我们就此专门给总理写过信。”
“信在这儿,我已经批示了。”李克强高高举起手中的信件说。
周卫健介绍,现在针对空气污染和雾霾常态的研究虽然很多,但还没有针对“雾霾事件”的专门研究。我国北方的雾霾事件分布面积大、季节性鲜明,和伦敦、洛杉矶历史上的事件都不一样。而雾霾成分也是“复合型”的,成分非常复杂,并且60%-70%都是二次污染物。
“我们最近研究发现,在高湿度和高氨气的条件下,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会促进硫酸盐形成,从而加重雾霾。”周院士说,“这表明,除了燃煤、机动车排放和生物质燃烧,控制华北平原氮肥的使用也非常重要。这能在相当程度上减少PM2.5的形成。”
“你讲了一个很重要、也是很少有人提到的意见,就是影响雾霾形成的不仅有燃煤、机动车排放和扬尘,还有一个农业污染源的问题,像氮肥的过度使用。这个论断有充足的证据支持吗?”李克强当即问道。
“我们在烟雾箱进行了模拟实验,证明氮肥释放的氨对雾霾的贡献率可达20%以上。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在美国科学院院报上发表。”周卫健回答。
“这项成果应该高度重视!”李克强说,“这些年,我们为了治理雾霾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基本还是针对燃煤、汽车尾气和扬尘三方面,没有更多关注农业氮肥使用这一领域。确实,我们对雾霾的形成机理还需要更加深入研究。只有把机理研究透了,才能让治理雾霾的措施更加有效。”
“如果有科研团队能够把雾霾的形成机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应对良策,我们愿意拿出总理预备费给予重奖!”这是李克强总理在陕西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对中科院院士周卫健代表发言的回应。
本次两会,致公党中央委员罗霞代表提交的建议与周卫健的观点类似,她建议“成立专门的雾霾科研组织,从根本上和源头上对雾霾的形成机理、治理措施、影响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指导雾霾治理工作。”
罗霞介绍,煤炭燃烧、工矿冶炼、机动车尾气排放等人类活动是造成雾霾的主要因素,这是目前社会领域形成的普遍认识,然而对于这些因素形成雾霾的机理,对雾霾形成所占的比重却依旧不清楚。部分地方为了治理雾霾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大量的关停企业,大面积的限制机动车出行,然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反而付出了巨大的社会经济代价。
“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对我国的雾霾来源、成因、治理形成一套基础的、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以指导我们的政策制定和污染防治工作。”罗霞认为,“我们应该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开展基础性的理论研究。”
罗霞建议,国家以高校、科研院等机构为依托,成立专门的雾霾科研组织。对雾霾展开基础性、系统性、长期性的理论研究工作,从根本上和源头上对雾霾的形成机理、治理措施、影响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一套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指导我国的雾霾治理工作。同时,她建议国家划拨雾霾研究工作的专项基金,加大科研的资金投入力度,合理的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积极广泛的鼓励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对科研成果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保持该研究领域的活跃性、持续性、长期性。
李克强:将设专项基金攻关雾霾形成的未知因素
3月1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答记者提问时,再一次提到了雾霾问题。
记者向李克强总理提问,“怎么样才能让这样持续的蓝天不再是奢侈品”?李克强指出,“雾霾问题的确是百姓的痛点”,“蓝天和空气一样,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希望看到更多的蓝天,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环保特别是雾霾问题的挑战。政府工作报告中讲了五条措施,会坚定地向前推进,真正打一场“蓝天保卫战”,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的“蓝天保卫战”是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热词,3月14日上午提交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修改情况中,打好蓝天保卫战的相关部分有8处修改,这些字句的增减使得治霾方案更加精准、科学。这8处修改分别是:“优先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改为“优先保障清洁能源发电上网”;补充“安全高效发展核电”;“加快秸秆资源化利用”改为“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在“对所有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后面补充“确保监控质量”;补充“提高燃油品质”;“加强对雾霾形成机理研究”改为“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源解析和雾霾形成机理研究”;“强化应急措施”改为“强化预警和应急措施”;对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改为“必须依法惩治”。新修改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源解析”和“雾霾形成机理”的问题。
李克强表示,我们治理雾霾的重点包括燃煤、尾气排放、扬尘等,但今年我参加两会讨论的时候,有科学家说,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因素,雾霾的形成机理我们还没完全搞透。中国北方冬季的雾霾在全世界都是特殊的,科学家还要做充分的论证。国家为此将设立专项基金,不惜重金组织最优秀的相关科学家攻关,抓紧把雾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来,使雾霾治理更加有效。
“大自然的阴晴风雨不是人类能支配的,但是我们可以支配我们的行为,可以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雾霾要治理,蓝天在未来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奢侈品。”李克强说。
(来源:环保部官网,中国政府网,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