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新闻出版界委员联名提交《认真吸取深圳滑坡事故深刻教训加快改变建筑垃圾传统处置方式》提案,建议全国各城市推广我国已有的、全球领先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技术和装备,逐步消除各城市安全隐患,改变垃圾围城困局。
提案指出,近几年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产生总量约为35.5亿吨,占城市垃圾比例约为40%,渣土垃圾大约有20亿吨,产量惊人。以北京为例,其每年产生的建筑垃圾多达4000万吨。“建筑垃圾围城”的困局已经成为国家难题。
提案指出,我国现存大量的建筑垃圾,然而处置方式仍然是堆放、填埋和回填等传统方式。不合理的处置方式,比如露天随意堆放,不仅易造成坍塌断裂等恶性事故,还会产生挥之不散的粉尘和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环境。而填埋或回填等方式,不仅会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其有害物质更会通过垃圾渗滤,对土壤产生严重污染。
更严重的是,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有近一半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处于失控状态。按照现有的排放标准,2008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垃圾填埋场,几乎都是不达标的。
可见,当前“建筑垃圾围城”的局面,以及对建筑垃圾处置不当,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甚至危及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
提案建议“以‘资源化’技术改变建筑垃圾传统处置方式,转变多部门无序管理现状,加强统筹管理”。
建议解决好隐患问题。建议责令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对全国建筑垃圾处置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彻查和摸底工作,先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建筑垃圾堆放场所进行排查,立即消除安全隐患,逐步彻查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建筑垃圾填埋厂,进一步解决绿色生态的长远问题。国家及地方相关政府部门要拿出强制性的整改方案和处理办法。建议解决好出路问题。促进达成通过技术升级转变建筑垃圾传统处置现状,并通过100%资源化处置技术,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多种多样的绿色建材产品。建议责成建材工业主管部门——工信部原材料司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司处对建筑垃圾100%资源一体化项目进行充分的评估论证。
作为节能环保产业链上的新兴产业,建筑垃圾资源化是我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措施,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各类可利用资源,将会产生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提案指出,加快推进建筑垃圾100%资源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首先加大了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可大大减少废弃物处置不当或再生技术不先进而引发的环境污染或二次污染。其次有利于节约资源。第三,降低对原生矿产资源开发的需求,缓解资源短缺瓶颈,实现节能减排。第四,是解决垃圾围城的有效途径。第五,在经济环境新常态下,或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
总之,推进建筑垃圾100%资源化产业发展,将真正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多赢局面。
本报刊发评论员文章《城镇“绿色发展”的重要之举》予以肯定,认为政协委员们通过基层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并掌握大量详实的资讯、数据和事实情况,提出了解决的思路和途径。
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中,本报围绕“加快建筑垃圾100%资源化产业发展”提案所涉及的热点、难点,紧紧围绕建筑垃圾100%资源化产业发展课题展开大讨论,全面采集政府相关部门、行业专家学者、相关企业负责人等各方意见和建议,展开连续系列报道。
(转自:中国建材报)